新加坡加密新规出台,何以成为“行业洗牌令”?
来源:本站整理 更新时间:2025-11-01
随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对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新规的实施,亚洲加密圈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震动。这项“断崖式监管”政策要求所有在新加坡从事加密兑换、托管和交易的机构必须持有相应的牌照,否则将面临业务关停。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新加坡的加密市场格局,还引发了对未来合规性的广泛关注。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析新规的核心条款,以及新加坡为何选择如此强硬的监管立场。

新规核心条款解析: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违法经营”?
新加坡的DTSP新规监管范围广泛,几乎覆盖了加密业务的全链条。MAS对“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的定义包括两类主体:一是在新加坡拥有“经营场所”的个人或企业,二是注册在新加坡且面向境外提供加密服务的公司。
这里的“经营场所”尤为关键:不管是公司办公室、共享工位,还是在家中的位置,只要在新加坡境内涉足相关业务,都可能被视为设有营业场所。对于从业者来说,尤其是那些在新加坡租房办公的核心团队,无论其业务主要面向何处,都必须持牌经营,否则将面临关停风险。
具体管控业务清单
根据新规,以下业务必须持牌:
- 代币发行与推广: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DO)、Launchpad等代币生成活动,以及诱导他人购买代币的行为。
- 托管与资产控制:无论是提供冷钱包服务还是代客户操作账户,只要涉及代币控制权均需申请牌照。
- 交易与撮合服务:包括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聚合器(DEX),甚至是OTC交易的中介服务。
- 转账与支付中介:跨链桥、数字钱包的“代客转账”功能,需严格遵循合规要求。
新加坡监管转向的背后原因
作为过去的“加密友好”地区,新加坡的监管政策为何会突然趋向强硬?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 洗钱案件的影响:2023年曝光的跨境洗钱案让公众对加密行业的风险感到深切担忧,因此MAS决定通过严厉措施加强AML/KYC(反洗钱/反恐融资)管理。
- 法治文化的创新:在新加坡,无论是小贩还是音乐播放,都必须经过相应许可,加密行业同样需遵循这一原则,确保所有经营活动合规。
- 审批机制的复杂性与压力:尽管2021年开放了牌照申请,但实际通过率不足10%,这让许多初创企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行业震动:谁将受到影响?
新规实施后,主要受到影响的将有两类主体:
- 个人从业者与未持牌机构:例如,独立开发者、KOL等在新加坡有实体存在的,从6月30日后将无法继续业务。
- 伪海外业务机构:以往借用“只服务境外客户”的名义逃避监管的公司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其业务模式。
市场的重塑与合规化的挑战
新加坡的监管收紧,势必促使加密资源向周边监管环境更为宽松的地区流动。例如,迪拜与阿布扎比的加密政策相对宽松,吸引了众多从新加坡撤出的项目。同时,香港的政策积极推动Web3公司的落地,直接影响到新加坡的业务环境。
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逃离监管”,而是寻求合适的合规环境。总的来看,合规化将成为未来亚洲加密市场的主旋律,只有顺应潮流,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踩中了监管红线?
对于从业者来说,面临新规时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 是否已在新加坡《支付服务法》(PSA)或《金融服务与市场法》(SFA)体系内持牌或获豁免?如是,则必须启动合规升级。
- 是否通过新加坡实体向境外客户提供任何加密服务?如是且未持牌,则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牌照申请或停业。
MAS的监管将持续加强,而已持牌机构的合规升级将成为常态。面对这一新环境,机构必须以合规为重,抓住机遇,在未来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加坡的案例提醒着行业参与者,合规化必将是加密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以免费加微信的交友软件
学化学的软件哪个好用
快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