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I可组合性:AI Layer1协同爆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来源:本站整理 更新时间:2025-10-31
去中心化人工智能(DeAI)的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与AI Layer1的协同效应,正在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随着技术的持续进展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对市场的乐观预测,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DeAI将迎来关键的突破期。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诸如节点激励、算力成本等核心问题。本文将深入解析DeAI的技术逻辑,当前的行情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爆发的时间窗口。

技术定义与核心逻辑
可组合性是一种特性,指的是DeAI模块(例如数据层、模型层)能够通过标准化接口相互调用。这种设计理念类似于乐高积木,使得各个模块能够自由拼接,从而构建出更加复杂的系统。AI Layer1作为底层区块链平台,需要满足两个重要特性:
- 贡献量化:通过零知识证明(ZKP)等技术,验证节点在训练或推理过程中的算力投入。如0G Labs提出的“贡献证明”机制,将为节点的贡献提供透明和可量化的依据。
- 资源封装:将计算能力、数据存储等资源封装成可交易的NFT。目前,Akash Network已经实现了算力资源的链上匹配,这为资源的流通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为了达到协同爆发的条件,Layer1的每秒处理能力(TPS)需要超过2,000,而当前的平均TPS仅为500。同时,跨链通信的延迟需低于50毫秒,这一数据来源于Messari的Q2报告。
当前进展与案例
在DeAI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与应用层都展现出了积极的进展:
- 基础设施层突破:0G Labs的AI Layer1测试网已成功实现1,400 TPS,并通过分片技术将推理成本降低至传统中心化云的30%。
- 代币经济学模型:Solayer最近发布的代币经济学中,51.23%的供给分配给生态激励,与节点的AI任务完成量直接挂钩,旨在提升用户参与度。
- 应用层实践:OORT通过“数据凭证化”将敏感的医疗影像数据转化为可用于DeAI的输入。OORT CEO在接受搜狐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5年将推出首个拥有千万用户的DeAI应用。
- Bittensor:根据Subnet Explorer的实时数据,Bittensor的子网间模型互调耗时从2024年Q4的120秒缩短至20秒。这样的改进极大提升了其可组合性。
关键挑战
尽管进展明显,DeAI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 代币经济学设计:当前许多AI项目的代币主要用于支付Gas费,这种模式难以激励长期贡献。据CoinFund分析,构建一个联动的双代币模型(包括治理代币和稳定币计价)将是严格的长远发展方向。
- 监管适配性:欧盟的《AI法案》规定所有AI训练数据必须可追溯,这与区块链的特性相契合。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尚未明确DeAI代币的具体分类,这为项目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爆发时间预测
综合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动态,2025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可能成为DeAI发展的拐点:
- 催化剂:预计Coinbase等交易所将上线DeAI指数产品,目前有消息称,Coinbase的CEO布莱恩·阿姆斯特朗正与艺人坎耶·韦斯特讨论相关计划,这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关注。
- 风险点:如果以太坊的EIP-4844升级进展迟缓,可能会影响Layer2的AI数据处理能力,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延伸知识:DeAI可组合性
DeAI的可组合性主要依赖于“状态通道”技术,这种技术类似于微信小程序间的跳转。用户在调用某一项目的图像识别模型时,另一个项目的区块链将自动验证训练数据的哈希值。目前,Polygon的zkEVM已支持此类跨合约调用,其交易费用低至$0.02/次。
总之,DeAI与AI Layer1的协同将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开发方式,预计到2025年将形成“推理上链、数据确权、代币激励”的闭环生态。然而,行业参与者应注意:部分项目可能夸大TPS数据,实际性能需要独立审计;此外,算力NFT的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资源定价失衡,投资者需关注技术白皮书,而非单纯的概念炒作。
准星精灵软件有哪些
专门做预算的软件有哪些
手机文档扫描转换成电子版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