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教程
欧易OKX
欧易OKX
立即下载 官网注册

新加坡稳定币监管指引发布,亚洲加密合规框架如何不同?

来源:本站整理 更新时间:2025-10-30

1月16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突然公布《稳定币监管框架》终稿的消息引发关注,要求在新加坡发行的所有单一货币锚定稳定币必须具有全额现金储备以及每日审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和香港在稳定币的监管政策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不仅是两地金融监管理念的不同,还反映了各自金融市场的独特生态。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新加坡与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整个亚洲金融市场。

新加坡的“精密手术刀”式监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其最新发布的框架中,对稳定币的监管可谓是精细入微。稳定币被仔细拆解为多个部分,发行方必须持有等值现金或者短期国债,且资产托管机构不能是发币方的关联公司。此外,每日市值审计需由具备国际声誉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而赎回请求必须在五个工作日内兑现。这一系列规定就像是食品标签,要求每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成分、过期日期等信息都要清晰标示给消费者。

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对多币种稳定币和算法稳定币明确排除在合规范围之外。在官方内部,一位官员形象地比喻:“我们只给配备ABS防抱死煞车系统的车发牌,那些自制的滑板车请往别处去。”这说明,MAS在稳定币的监管上采取了主动、精准的方式,意在避免过去失败案例如TerraUSD崩盘带来的损失。

香港的“金融沙盒”试验场

与新加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的监管策略相对宽松。去年3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了《虚拟资产发展战略》,为稳定币的发行方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抵押品种类,包括商业票据。同时,关于每日审计的要求并没有强制规定,给市场留存了更多的自由和弹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还开放了比特币现货ETF的申请,而新加坡直到现在仍未批准期货ETF的请求。这种以市场导向综合控制风险的监管思路,反映了香港金融界倡导的“动态平衡”理念。香港官员在金融科技峰会上曾形象地将监管比作调酒,强调要追求层次丰富、个性化的市场,而非一味的标准化产品。

两地监管背后的地缘博弈

在准备金比率的规定上,新加坡与香港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数字游戏。新加坡要求所有的100%现金储备必须存放在合格的本土金融机构,而香港则允许采用离岸账户进行托管。对此,区块链审计公司Chainalysis的亚太政策负责人指出,这实际上是对美元流动性控制权的争夺,毕竟香港的离岸美元市场规模是新加坡的1.8倍。

此外,惩罚机制的设置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新加坡MAS的处罚标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例如“超额发行每10万新币将罚款200新币”。相对而言,香港的《打击洗钱条例》中则充斥着“情节严重者面临7年监禁”等极具威慑性条款。这种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监管文化和市场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险防控策略。

监管套利时代的终结

当将新加坡和香港的政策文件放在一起比较时,可以发现这已不仅仅是监管的竞赛。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消弭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香港则通过市场的弹性来消化风险。尽管两者都有明确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在本地设立实体机构的规定,但监管的方式与理念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随着市场的发展,已经有多达7家稳定币项目同时提交了两地的牌照申请,标志着亚洲的加密市场进入了“双合规”的新时代。这一监管模式的根本在于两国城市金融基因的外显,新加坡继承了英式的精算传统,而香港则延续了港式的务实作风。在当下,USDC与USDT占据着90%的稳定币市场份额,监管的差异更是成为保护本土金融安全的重要屏障。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项目在新加坡持牌发行,却在香港市场交易。这种现象不仅是对两地监管政策差异的适应,更是一种复杂的金融平衡艺术。无论是新加坡的严格监管,还是香港的市场导向,无疑都在推动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断演化。

特别下载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取消
查看所有评论 共 0